其實我不確定老爸習慣漂泊的家風有沒有影響到我,不過真要細數, “流浪在外” 的日子已經逐漸超過紮根在某個城市的記憶。我已經不知哪裡算家、哪裡僅是過渡。這麼說也不全對,在倫敦、在東京,我都很清楚這些城市只是暫時生活的地方。完成階段性任務後,這個城市會在我生命裡留下些痕跡,可是若干年後再回來,它又會是個不同的樣貌。我也許記得每天從車站走回宿舍的那十五分鐘、記得走著走著人就會越來越少;也許會想起每天到學校,也不過一個轉角,東京鐵塔就屹立在我眼前的風采,不過我卻可能不再想起是坐哪條線、吃了什麼,那些曾經很熟悉的細節。

如果一個城市是家,那麼我會記得出門的公車是287,我也會知道哪個巷口有最愛吃的豬肝鴨血。然而不管我喜不喜歡,我都得同意,這樣的城市對我而言有兩處:台北和洛杉磯。這沒什麼大不了的,因為我在這兩個地方住得最久、也有過最多回憶、而我最親近的人,也生活在這裡。

 

Cali

 

我覺得,習慣流浪後的一個後遺症就是我什麼感覺都變得很淺。

就像本能一樣,我一點都不需要思考就知道我可以很快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生存下來。柴米油鹽醬醋茶通通難不倒我,反正民生大計也不就是那五件吃喝拉撒睡,只要有錢很容易就可以搞定。一如當初去倫敦,挺瀟灑地扛著兩個行李箱就跨越太平洋(對啦,上次是大西洋,我的地理沒壞!)開始跨國之旅,只是東京的長度比較久、然後日本人講話都像念經一樣我有聽沒有懂,不過,嘿,不是什麼大件事,我還是睡得香。

只是感覺很淺。淺到我有時候都還會想,我真的去了日本嗎?真的住了東京後,有圓夢的感覺嗎?

我的 “個人喜好” 選項彷彿不知道是不是沒勾到,問我喜不喜歡我講不出來、問我好不好玩我不知道該說什麼、問我東京生活如何答案永遠是一句「還不錯」。真是令人髮指般地遲鈍!

眼看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,我開始急了,怎麼辦,花了大筆銀子卻交代不出什麼刻骨銘心的心得報告,感覺很對不起觀眾對不起爸媽。感動不是沒有,可是因為不夠深刻,說出來不夠動人;也不是沒有觀察,只是覺得自己想得很片面、不好意思拿出來分享,要真是碰到一個對日本文化有研究的人,一句「其實是這樣的...」,應該就會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下去。唉,自己都覺得恨鐵不成鋼了。

不知道該怎麼去描繪感受,也許也不是因為習慣流浪,也可能就是因為我太平凡也說不定。雖然我暗暗認為這是某種不可言喻的保護機制、某種為了快速融入生活而忽略細節只重視大條件(該吃什麼、該在哪睡、錢從哪裡來,好在我尚年輕 貌美 ,不太需要看醫生擔心身體)的培養,不過絕大多數的可能應該是,嗯,我太遲鈍,就算有什麼感受也寫不出來。

這些年唯一覺得稍有長進的,大概只有同理心這件事吧。我變得喜歡聽故事、也比較願意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,話不說得太死,因為總是有自己不知道而未能理解的事情。不喜歡把一件事看成只有一個可能,也不覺得自己的看法可以面面俱到。這也許是變柔軟了,但是更多的,只是承認自己沒那麼厲害。

一個很淺的世界,大概也是件好事。這代表我仍然天真,沒被什麼污染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ris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